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标侠科技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案策划 > 工作总结 >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泛指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也包括依法建立的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它既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低层次,又与乡村有着紧密联系,是连接城乡的纽带,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一般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节点和标志,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是具有主导性的,其它环境构成要素都沿着它布置并且与它相联系。因而,街道在城市中绝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观光游客沿着街道观察了城市、认识了城市,当地的居民习惯性地在街道上活动并感受着街道及其周围环境,商业设施也大都布置于街道两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小城镇城市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小城镇街道景观,街道是最能体现小城镇活力的窗口。但过快的城市化为小城镇带来了许多非人性化问题:过境车辆的增多、交通废气和噪音、排水系统的改变和硬质路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因此引发本文对以上问题针对性措施的讨论。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历史沿革

  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每个小城镇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或者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或者新旧城结合。但是,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景观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镇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小城镇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特色,小城镇街道景观格局反映了小城镇的特色。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和特性

  构成要素 小城镇街道景观的空间环境在构成上属于带型空间,是相对狭长的地形利用相关景观因素组织而成的空间景观;主要构成要素有:街道平面、纵横断面、垂直绿化透绿生态围墙、节点小品、环卫设施、广告、街灯、人流、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千姿百态的景观树与彩色花叶行道树成为城镇一道靓丽风景。

  城镇街道景观道路,是交通线,又是流动风景线;街道本身是小城镇街道景片的景界,又是联系城镇各个区域的“纽带”,是街道景观构成的第一要素,具有组织交通、分划空间界面、构成街道流动空间的框架。

  节点中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各种地景设施,是具有艺术性、标志性的景观构筑物,如雕塑、路标、座椅、花坛等。应布置合理、精致美观,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水景是自然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街道景观的水景常有喷泉、叠水泉、水池、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沟溪等。水景观设计时应以节水为原则,充分利用水,或借水成景,或依水组景,作为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元素。

  绿化或种植设计是组织景观空间的重要手段,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中,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规划和植物造景往往是很重要的理念,并能产生很好的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隶属的带形景观空间,具有空间上的延展性、时间上的流动性、整体景观的协调统一与连续性。

  空间上的延展性: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在小城镇街道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好的小城镇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理念

  人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主体,也是人类一切活动和发展围绕的核心,因此,尊重并满足人类生理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是“人性化设计”的焦点。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是:

  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建设实施过程中,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知觉经验,注重“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回归和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都要从小城镇特有的以人为本、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出发,强调邻里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融合。

  运用系统、环境、园艺等科学手段,对小城镇街道景观内部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等景观元素进行改善和调整,达到保护人类健康,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最终促进小城镇带状空间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持续协调发展。

  现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应该是既协调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浸透着融合地理环境与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又结合地形,节约用地;顺应气候条件,节约能源,注重环境生态及景观塑造;运用手工技艺、当地材料及地域独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朴实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性化设计的具有多义的空间功能,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间结构、形式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观空间,使人能够“乐在其中”,又能“过目不忘”,从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城镇景观形象。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误区

  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克隆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热衷开大马路,往往造成街道尺度比例失调;同时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肆意破坏当地重要的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地方风格;我们在小城镇的街道景观建设中应该设法使这些人文—自然历史景观要素暴露在城市人群面前,尤其让外来者能够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素材。

  自然山水城的理念被忽略,小城镇景观建设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忽视节点设计,盲目照搬照抄。节点是小城镇街道景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游憩广场、标志性建筑或构筑物和街道楔形绿地等,这些节点通常是城镇不同空间的结合点或控制点,是人们对小城镇形象记忆的关键魅力所在。近年来小城镇的景观节点设计已经受到公众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节点设计手法大都照搬大中城市的一些做法:不锈钢雕塑、大型喷泉、大理石或花岗石铺地、几何形规则图案,欧式游园……,与小城镇文化底蕴和空间形态很不协调,丧失了小城镇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街道绿地实施“一哄而上”,违反科学规律,绿地景观中“绿楔”、“绿廊” 与道路廊道带状空间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消除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噪声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小城镇外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入和内部生物基因正常流出,影响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植物配置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盲目选用外来植物品种,只一味追求眼前效果,不考虑长远利益,未经引种驯化的外来植物品种因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而逐渐死亡,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绿化的整体效果。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要素的人性化设计思路

路面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城镇街道除了承担重要的交通任务外,还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城市精神与形象。小城镇街道景观根据道路的景观特性分为生态景观型、建筑景观型、非物质型。

  传统小城镇大多具有以人为本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其空间应具有序列性、模糊性、领域性,着意塑造街道两侧的凹凸角空间,形成“弹性空间”或者打造“边缘效应”,可以缓和人流与车流冲突,丰富街道空间层次。所谓“路从景出,景从路生”,街道空间及各个细部空间(接近人的尺度的区域和范围)尽可能的变化和丰富。

  而目前的小城镇建设,热衷于开大马路,设计人员不去研究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断面的比例关系,凡事以“大”、“宽”为先,往往造成城镇街道尺度失调。大中城市有大中城市的尺度,小城镇有小城镇的尺度,小城镇如果盲目照搬大中城市的尺度,按照大中城市的“体量”建设,显然是不合适的。即使要在小城镇产生“大”的效果,也应小中见大才为上策。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设计中,我们应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注重突出小城镇的空间环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与“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综合处理来进行设计创造。

  街道路面材料主要分为沥青类、混凝土类及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凝土砌块、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砖材、陶瓷类人工烧制材料。沥青类、混凝土类适合于车流量和人流量均较大的交通性街道,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在改性沥青的基础上,人工脱色的彩色沥青。其主要作用、性能、施工工艺都与沥青相当,具有抗高低温、耐摩擦、使用寿命长等特性,不易产生剥离、开裂等路面破坏现象。色彩鲜艳、持久,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水性,提高了雨水循环利用率,符合环保、人性化设计的要求。而生活性道路(步行街、风景园林道路、游览步道等)则多采用色彩鲜明、造型自由、性能多样,易营造欢快、华丽气氛的人工烧制砖材、陶瓷材料或观感自然亲切、质感舒适宜人的木材、石材、砂土类天然材料。

  按路面材料及其做法还分为透水性和非透水性。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如有条件采用地表水“循环”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使其作为水景创作的主要资源。对硬质路面,如主要道路为水泥铺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设置雨水渗透口使雨水均匀地渗入地下;对半硬质路面要尽量采用可渗透性的材料,以形成渗透性路面,最大限度地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形成良好的地表水系统循环,以保护当地的地下水资源。

生态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街道绿化的种植横断面一般沿街道侧石至街道红线依次遵循:缀花草坪、灌木丛、中层林、背景林的从低、中到高次序,林冠线也依次从低至高过渡。这几个层面的绿化往往较密,视线阻塞,且整条街道种植采用一种模式,缺乏节奏与变化,景观单调又乏味。

  新型街道景观横断面拟将人行道融入街道绿化之中,在绿化中穿插蜿蜒、舒展前进,直至街道交叉口处才从绿化丛中穿出,与过街斑马线相接通过。同时在街道之纵断面绿化配合路段起伏变化,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空间。

节点环境小品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小品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构成中必不可缺的部分,人性化设计理念更应显示出小品时尚魅力的风格,让人赏心悦目,情景雕塑化能体现城镇文化底蕴与亘古历史积淀。它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精神功能。

  小城镇的魅力系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小城镇的个性特征,是小城镇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所在,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设计应以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我国地域差异明显,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民风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为各地小城镇特色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设计人员应善于从区域大背景中去挖掘小城镇街道景观节点小品的独特内涵和品位,把一些潜在的、最具有开发价值的特色,在设计中表现出来。

  欧美各国,从历史上就对市镇广场和街道的节点环境小品十分重视,各色街道景观小品 “街具”与街道景观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形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和多彩的人文环境,这也与其人文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①注重艺术造型。街道两旁散立的历史名人、神圣动物等艺术雕塑极尽精美华贵,呈现着欧洲文艺复兴后浓厚的人文精神遗风;城市街道两旁的物件设施,如护栏、树围独具匠心的不同艺术特色,各臻奇妙。②造景色彩、造型宜人。城市大多泛现出灰白、淡黄、赭红、青绿等主色调,杂以其它各类奇花异卉,在艳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令人赏心悦目;点缀其间的各类小景和留植的各种古木花卉,修剪成型,极富图形化的艺术表现力和人性化的亲和力,别有佳致。③国外的许多小品设施,独具人体工学和人类聚居学特性,如花坛、台阶、水池等,大多与坐凳、靠椅相结合,既清洁美观,又方便大众,是多功能座椅,在一些社区里,有的摆些石礅、石板。

  也有设计“断壁残垣”,孩子们在其中可以尽兴玩耍;同时细部设计更加符合人体尺度的要求,且布置的位置、方式、数量更加考虑人们的行为心理需求特点,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尤其应充分考虑老人、儿童、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和要求,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水景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人类有亲水的心理要求,在众多的景观设计中,“水”都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之一加以设计,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但是,纵观大多数的街道景观水景,多是利用水的流动直接设计水景,诸如喷泉、叠水、瀑布、水池等,缺乏小城镇典型性,多是强调改造自然,即以人工环境取代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中自然要素的宝贵,因而寻求城市与自然、人工与自然山水生态环境的融合与呼应,在人与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人类空间活动尺度更为亲切,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设计中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的因素,运用水景旱做、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生态溪沟等“半自然化”景观进行人性化水景设计。

  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是根据植物在不同水环境下的生长特征与水动静、深浅的不同要求,进行科学配置而形成的景观水生态景观。由于水位的涨落,处于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区域,形成湿地景观。生态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首先,生态湿地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其次,生态湿地可产生很大的生物生产效能,植物在有机质形成过程中,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从而净化空气;另外,生态湿地堆积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有助于净化水体;最后,生态湿地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实现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多类型的环境。小城镇街道景观水景中的景观水生态园(生态湿地)就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工湿地,运用湿地生态学原理和湿地恢复技术,借鉴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景观、生态过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水景空间;是将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绿色人性化生态空间。它是人类亲水性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表现,是对传统园林水景的继承和拓展。

  生态溪沟就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营造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环境。目前比较流行的为常年充水性地面渗透溪(沟),溪(沟)中常年有水流动,水声潺潺,可种植水生、半水生植物,构成人造天然湿地植物群落;既减少了人工和外来资源(例如水、能量、等)的投入,符合环保要求,又成为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昆虫(蝴蝶、蜻蜓、萤火虫等)和两栖动物(青蛙、龟、蟹等)的绿色源头,造就人性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小城镇街道水景景观。

绿地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设计

  景观生态学要求景观要素如斑块、基质、廊道等合理规划,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以符合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使人类聚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符合人性化的需求。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包括斑块、基质、廊道和边界。由于街道绿地景观是带状空间,其主要表现为廊道(绿色走廊)结合斑块(楔形绿地),表现形式为绿色走廊与街道廊道链接起来,在街道两边规划一定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形成绿色联网,改善栖息地斑块之间的质地,减少动物穿越边界的阻力,以利于各嵌块体中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同时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引入城镇内部,改善空气质量。

  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涵盖植物群落学、环境园艺学、修复生态学等多学科,是经典植物造景(用乔、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等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各种生态因子作用来创造景观,发挥植物本生的形体、线条、色彩等方面的自然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表达一定意境和功能的艺术空间)与景观生态学的融合。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小城镇地域人文特色,加强合理植物群落设计,提高生态效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促进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应该尽量保护小城镇街道两侧原有的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绿色廊道和生物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配置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包括富于季相变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诱引的复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荣。

  景观特色上要注意利用植物本身特征,如树形、花色、叶色、枝、果等,配合小城镇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特定环境的景观效果;同时充分考虑树木的立体感和树形轮廓,通过里外错落的种植,及对曲折起伏的地形的合理应用,使林缘线、林冠线有高低起伏的变化韵律,形成景观的韵律美。

  植物品种选用上,最大限度地选用地方植物造景,这有利于乡土特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更是小城镇地区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体现;为丰富本地造景植物与植物景观,可有计划适当引进外来驯化树种或植被,但必须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引入绿量概念,目前城市绿化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往往不能真正体现出绿地的生态效益,提高立体三维绿量能大规模提高植物群落与外界物质流、能量流的交换效率,提高生态效益。小城镇街道绿地景观人性化植物造景,应尽量选用叶面积大、叶片宽厚、光合效率高、三维绿量高的植物,增加绿地的叶面积指数,促进群落的光合效率,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提高小城镇居民与自然环境的连接感,改善生活质量。

  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美国着名生态学家奥德姆(H.T.Odum)指出“人类应该用尽量少的自然能而足以对自然界产生巨大作用的模式和过程”,小城镇街道绿地人性化配置,要努力把握小城镇所在区域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改变植物配置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运用生物控制共生理论来调整和构建改善种植结构,提高植物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如尽量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植物群落中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利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能参与自然界的演替,达到自然力平衡,稳定而优美的小城镇自然景观等。

  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

  在当代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小城镇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评价原则如下:

  充分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城市的景观环境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往往给人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认真研究小城镇的发展史,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对小城镇的历史演变、自然地理风貌、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并融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形成新的小城镇街道景观文化和城市风貌。

  以整体观念有序组织创造景观序列的原则。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要以城市设计的理念来做指导,从城市总体出发,从规划一开始,就对道路、节点小品、水景、灯光、人、周边环境绿化(植物)等小城镇景观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与城市自然景色、历史文物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街道景观空间道路与环境作为一个景观整体加以考虑并做出一体化的设计,并利用当地材料、传统建筑符号,并融合社会、文化、展现地方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来达到景观空间设计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充分展示小城镇的整体形象与个性,体现人性化。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随着城市的发展,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的恶化要求我们尽量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本。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满足人的需要,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另一方面要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节水、节能,提高物质的循环使用率,维护生物本土性和多样性,保持能量流、人流、物质流、信息流、价值流的畅通,维护自然界本生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三者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可适应性的原则。可适应性主要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设计、建设和各种服务设施的配置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适应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根据人们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进行空间选择,提供最佳的服务。如午间休息、等公共汽车座椅、电话亭、小卖点、夜间照明、香氛植物等。

  在分析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思路和原则基础上,提出初步评价体系指标,探讨小城镇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标准化和可评估模式。

  本体系评价等级为:优、良、中、差。优:代表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程度超过目前的行业水平,其实现技术在现有适宜技术基础上稍有超前。良:代表比行业基准有很大提高,但仍然在目前的适宜性技术可以实现的水平内。中:代表比目前行业水平有一定提高。差:表示道路景观环境人性化水平不高于目前行业水平。但本文只给出了指标体系的一级评价因子,评价的准确性及客观性尚待提高,二级、三级指标因子量化评价有待今后深入探讨。

edit:www.daizuoa.com 爱拾贝篇2:园林规划设计概念误区

  园林规划设计概念误区

  目前,虽然房地产营销策划人才越来越多,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我更担心房地产营销策划的从业门槛会越来越低!

  北京房地产行业概念时代已经过去,然而某些地区仍然以概念策略为主导!这说明房地产行业仍然有些迷茫。换句话说:开发商仍然不知道自己所开发的是什么产品和消费者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之局面一时还难以彻底根除!

  就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和作用为例吧,竟然有人认为:“是为了风水、是为了阳台的延伸、是为了接地气”。这倒不如说:“是为了绿化祖国好听呢!”。也有人认为:“策划就是花钱的,按照老板的意图花钱,花得老板高兴就算完成任务了。”,未免有些莫名其妙! 那么,在营销策划方面应该如何进行园林规划设计策划呢?我想抛开绿色、生态等等概念,就如何做满足客户需求的园林谈谈个人意见,供朋友们讨论:

首先,应该考虑目标客户群体的需要,使园林成为真正意义的买点

  什么样的园林是好?我认为“需要就是好”。如果说园林面积大就好。那么请问多大是大?多大才能够大?如果说美观的就是好,那么怎么才是最美?如何保证人人都会赞同?那个项目能做得比颐和园还美?其实园林本来就没有不美的。仅仅将园林作为项目的卖点更是一个误区,那个项目没有园林、那本楼书不强调绿化率?大家都有的东西还能称其为卖点吗?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弄清园林是给什么人做的,那么就不要做了。道理很简单,你看到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你会去珍惜吗?会去在意吗?好比一块快要发霉的剩馒头对饿了三天的人会怎样?他一定会狼吞虎咽的把它吃掉,而对吃饱了的人就视而不见一样。所以,我们要根据目标客户的需要,追求实质、精心细化,根据他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个性进行园林规划,不要以点概面,更不能抓面漏点,要把园林做到业主心里去。这才是成功之路。

第二,个性化设计

  如果说园林做得越奇特越能体现个性化,我认为也是一种误区,主要误在设计和人的个性是不可等同的实质上。园林是用来供使用者发挥个性、满足个性张扬的,与设计师所发挥的设计个性不能等同。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着种种压力,包括同事、上级领导、生意伙伴、路遇陌生人的各种不同程度方方面面的压力,时时都在克制自己,无法发挥个性,因此希望回到家后充分张扬个性,找到拥有自我的感受。所以我们只有给他们准备一个可以参与,而不受限制的园林才是个性化的体现。只能观赏,不可参与的园林不是真正的园林。比如说,你做个奇形怪状的假山吧,它必定是假的,不可攀登,况且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作出自然山脉的感觉啊!;你铺块草坪吧,挂着不许践踏的指示牌。这都不是真正的园林,这只能好比一支花虽然漂亮,却只能插在花瓶里欣赏一样,不实用。这里所说的就是所谓的“观赏与参与互动”。

第三,体现人性化

  一方面,我们把“人性化”一词作为一个概念或口号,空喊了那么多年,却不能在项目中正确运用;另一方面,也有很多项目确实做到了,却不能使客户理解。这正是因为不理解“人性化”的真正含义。我认为一个真正人性化的小区园林规划必须做到想业主之所想、方便业主之无所不及。简单的说:“老年人喜欢下下棋,能让他们不必每天抱着棋盘和棋子下楼;年轻人喜欢运动,让他不必每天抱着篮球到处找篮球场;少年儿童喜欢戏水,让他不必经常请家长带着去公园;……”。这就是人性化。

第四,讲究园林与建筑的对话

  建筑和园林都是死的,而设计思路是活的。很多成功案例在建筑设计中通常的手法是巧妙地将一些诸如传统吉祥符号、吉祥物之类抽象处理,加以现代建筑手法隐喻;让居住的时空与园林紧密联系,增加视觉性。再创造一种人性化的立面效果,如檐口、线条、色彩等等。即可提升建筑单体的视觉识别性与空间趣味性,又可与园林呼应。这就是园林与建筑的对话,就是所谓的建筑与景观互动。这一手法在房地产操盘实战中是比较奏效的方法,也就是说这种做法很容易使项目从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

第五,人景互动

  为什么要人景户动?人本身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大自然,只不过是由于生活和工作将其强行分开,人是需要回归自然来放飞心情、解除疲惫、张扬个性的,户外园林景观是居住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只有可参与性的景观才能让环境与居住最大限度的融为一体。因此,充分考虑到建筑与环境对人心情和家庭生活的影响力,注重实用、生态、功能、观赏性紧密联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第六,注重园林对人心情和家庭生活的影响力

  大家都经常说环境可以改变人,这一方面是指人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则是指人的生活环境。而园林恰恰是人生活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到山里接触到自然环境,为什么感到亲切,因为它能使你放松、使你自由自在,可以改变你的心情。所以成功的园林应该是很随意、很自然、很放纵、视野很通透的。比如说两口人在下班后吃过饭,却因谁来洗碗等家庭琐事闹得很不愉快时,到园林里走一走,心情能够得到改变,从而化解了家庭矛盾。能够起到这种作用的园林肯定是好的园林。我想单单一片草地、单单栽几颗树,而不加以构思就不一定能达到这种作用。这一点对园林规划设计来讲确实很难,但是作为营销策划者,是必须要考虑到的,也是未来人们购房、生活所必须选择的!

第七,降低成本,减少投资

  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冷静的消费者,他们已经意识到开发商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花他们自己的钱。所以园林规划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项目条件,注重成本。考虑到以上各方面并不意味着要多花钱,更不意味着投入很多才能作出好园林,也不是说大就是好,更不能说复杂就是创意。园林的成功案例也不乏其数。我们在策划某8万平米的一个项目时,在园林规划上不仅节省了大量资金,同时还增加了很多项目卖点。可谓受益非浅!

  构思一种个性化、人性化、积极向上、新颖而不浮躁、美观而又实用、简介而满足需求的园林,确实很难,需要开发商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提出自己的设计要求和策划思路,再由设计师进行理解、完善、修饰和创意才是很本之根本,而不应该任由设计师随心所欲的去创造!这样很多参与招标的设计公司和参与人员都会很累,效果也未必令人满意,同时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篇3:风景园林设计兴奋点

  风景园林设计兴奋点

  对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人员来说,他们的许多设计创意和构思可称上乘佳作,但在现有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下,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K)尚不足50%,优秀的创意和构思不被理解,其价值难以实现。针对这种情况,摆在公众与风景园林设计人员面前只有两条道路:要么尽快大幅度地提高公众审美能力,要么从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人手,寻找一种更适合于当前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下实现其美学价值的设计思路。显然,前者难以做到,那么,出路就必然在于后一种选择上。

  既然风景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它之所以被认为具有风景旅游价值,就是因为它可以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的美感。下面从审美主体(公众)怎么做?好的做法大全的视点进行美感的层次透视,了解这点对于设计人员进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审美主体是审美活动的核心,审美潜意识水平是美感质量的基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征直接决定着审美效应的大小。因此,可以对审美主体的美感层次进行划分(这种划分与景点级别划分具有本质区别),并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

1.安全感是公众审美的基本要求是产生美感的基本保障,它构成美感的基本层次。

  这种要求反映在游人对整个审美过程,所经历环境的总体了解以及在不同视点位置上空间平立面可视性状况和变化频率等各个方面。例如,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就很难再有心情去欣赏四周美丽的风景;路途崎岖、沟壑难料的环境会使游人望而生畏。因此,起码的安全感对公众来说是必要的。当然,有时适当的冒险也会刺激游人的审美欲望,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兴奋点的作用。

  但对于工作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的现代人来说,环境中过多的冒险是不适合的。安全感是一个基本要素,这往往是产生美感的必要前提。

2.自然风景能够使人心旷神怡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适应人的审美要求,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欲望,这在美感层次上表现为一系列的美感平台,即各种相互融合的风景信息可以提供一个使人心旷神怡的环境,给人以持久的舒适感。随着风景场的转换,不断有新的风景信息来强化对 游人的刺激,使美感平台缓慢波动。但总的来看,在一定时间内,平台“高度”会逐渐上升,达到一个最高点后再缓慢下降。这时,若没有新的较强烈的风景信息进一步强化刺激,游人的美感平台“高度”将继续下降,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当处于平台区的审美主体受到强烈的风景信息刺激时,美感层次会在前一个平台基础上急剧上升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年度年终月度季度ta163,使审美主体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而后再缓慢下降进入下一个平台区。新的平台“高度”会因兴奋点的特征及审美主体的审美潜意识而比前一个平台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对整个审美过程 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次审美活动美感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奋点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在 安全感基础上,平台区与激变区不断反复促进才能使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一层层递进,获得较好的审美效应。否则,若审美主体的美感只局限于一两个平台区内,就很难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兴奋点在美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在景观设计中应突出兴奋点设计这根主线,在合理安排景观生态和观赏效果的同时,因地制宜,巧妙设计兴奋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公众审美素质水平的现实,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作用。

  事实上,我国传统造园理论非常重视意境创造,“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方寸之间,意境无穷。这实际上是兴奋点创造的一种形式。例如,欲扬先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对比手法,为了表现空间的开阔,先营造一个压抑的预备空间,使游人在充分压抑之后豁然开朗。这种对比的强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兴奋点设计。如果没有预先的压抑,让游人直接进入开朗空间,虽然也会给人以开阔、舒畅之感,却不会产生兴奋感,美感层次处于一个平台上。而增加了一个预备空间,则能使游人美感层次经过兴奋点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从而达到强化审美的效果。

3.兴奋点设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点设计,二是暗点设计。

  3.1明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各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风景信息引起游人的兴奋点。风景信息可以来源于自然景观,也可以来源于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来说,往往要利用某些稀有现象或巧夺天工的构思给人以出奇不意的感受。稀有现象如海市蜃楼、佛光、云 海、雾淞以及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观赏对象。 巧妙的构思则要因地制宜。例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本无特殊之处,但由于其中水池假山的设计别具匠心从而引起了游人的兴奋点。设计者利用假山的自然孔洞进行巧妙布置,使天光透过孔洞在水中映出弯弯月形,并在特定观赏位置设置栏杆加以提示。游人每至,必亲临水边观赏白天水中的“一弯新月”,从而得到很强的审美满足。

  明点设计的风景信息亦可来源于人文景观,例如在泰山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在景观资源价值中占有很大比重, 游人在游览雄壮而奇丽的自然山水风景的同时,更被诸如摩崖石刻中的书法,名人诗词、帝王封禅等丰富而别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所吸引,产生兴奋点。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泰山位列五岳之首,被列人世界遗产目录,成为世界上九项综合性遗产之一(截止1993年)。

  3.2暗点设计是指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利用一些风景信息所包含的,不能直接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的潜在信息,作用于一定层次的审美潜意识水平所产生的兴奋点。与明点设计相比,它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不同的审美潜意识水平对它的反映程度不同,兴奋强度也不同。 错觉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就是暗点设计的一种形式。 例如,面积较小的园林,为了营造深远的艺术感,在道路设计上通过逐渐缩短路宽,路的尽头设置较小的景物以及路旁植物配置有意减少株距等方法,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使人感到深远。相反,则可以使一段较长而单调的道路通过弱化透视变形而显得距离变短。

  中国古典园林在暗点设计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由于受到五千年文明丰富积累的深刻影响,意境审美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者通过形象 思维,将过去所见所闻重新联系组合,形成许多美的联想。 运用诗、词、歌、赋、联、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描绘出一幅幅联想性意境画面,大大拓宽了欣赏者的审美空间。 联想的内容十分广泛,江南园林的水景常在一泓池水之外,贯以短短的溪流,并掩以花木,使人不知其何所止, 这使人联想到这泓池水是有来龙去脉的,而不是一潭死水。

  古典园林中有时在亭中悬一面大镜,游人赏镜中的虚景,再观亭外的实景,既有虚实对比,又扩大了空间感,正如《园冶》中所提到的“宛然镜游”。设计者要善于利用这种联想的手法,使景色虚实相生,这些手法在西方园林中是十分少见的。

  至于我国园林景点或建筑的题名,更是激发联想,引人人胜。如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不足百米山巅处的“排云殿”;圆明园的“四宜书屋”等。从名称上进行时间 和空间的艺术夸张。此外,还利用屏联引发游人的联想,如扬州郑板桥读书处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苏州拙政园有南朝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字数不多,却使游人联想玩味,美感倍增。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承德避暑山庄的“月色江声”:月色空明之夜,万籁俱寂,静中传来武烈河水流动的哗哗声,细听似乎还能听到江上人家的摇橹声。江声并不吵人,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江声才使月夜显得更加宁静。 意境设计作为暗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收四时之烂漫”和“景到随机”。这个“机”允许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施展浪漫主义的遐想,使风景的意境深化。避暑山庄如意洲西临水处原有“云帆月舫”一景(康熙三十六景之一),这是一座临水的仿舟形阁楼,景名取“宛如驾轻云,浮明月”的意境,这称得上是“景到随机”的范例,“驾轻云”比较容易理解,即借驾轻云横逸为船帆鼓风而进的写照,而“浮明月”并不是明月浮于天际,而是月光如水,遍撒大地,舫座落在月光笼照的地面上,犹如浮于水面上一样。这也正符合前面提到的“月来满地水”的诗境。象这样在具体的基础上又寓抽象,在写实的造型中又赋写意意味的兴奋点设计是十分可贵的。

  笔者在泰山风景名胜区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一些暗点设计手法。例如,在位于泰山东侧的经石峪景点,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摩崖石刻,经文刻于面积约2064平方的石坪上,字径50cm,形制雄伟,气势磅礴,被世人称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特别之处在于石坪上半部 “曝经石”三个大字,游人从下向上看是倒写的,这里面包含了设计者一个巧妙的构思。因为倒写的三个字如果从泰山中心南天门方向看则是端正的,这就体现了经石峪人文 景观的营构是和泰山整个文化体系相呼应的。石坪上每一个字都象是泰山的缩影,只有认识到这点,才能从这一宏大的整体构思中体会出书法真正的内在气韵和价值。

4.兴奋点设计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采用得越多越好。医学上早已证明,过多的兴奋刺激反而会使人的兴奋感被削弱。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中有“二十五米理论”,指出移步易景的频率为每25m左右一次, 既不要频繁地变换景物,也不要设计呆板,使游人接受不到充分的风景信息刺激。当然,25m只是一个观念,并不确指一个标准。但这可以说明兴奋点设计除了要注重质量外, 还存在一个数量与频率问题。设计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削弱游人的美感,频率变化不当也同样会影响游人的审美效应。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景观资源的具体实际,在原有自然科学现象、历史背景、名人轶事和神话传说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放大”设计,将这些潜在的风景信息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风景园林的兴奋点设计数量从根本上应取决于景观资源的价值。在设计时既不能对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视而不见,也不能凭空捏造和生搬硬套兴奋点设计。在总体规划阶段应对规划地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查,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风景园林的审美情绪设计基调,在序幕--发展--递进--高潮--尾声等各个阶段,结合景观资源实际情况确定兴奋点设计的数量和频率,尽量使游人在各个阶段和层次上都能保持一种较强的审美渴望,并且在各个过渡空间能给游人以足够的提示,从而引导游人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进入下一个景观序列。事实上,这种过渡提示很重要,它可以把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游人按照景观序列的发展,完整地欣赏风景。可以说,兴奋点设计是使游人产生审 美欲望的动力,过渡空间的风景提示则是正确引导这种审美动力的“指路牌”,两者缺一不可。没有审美的欲望,游人当然不会继续游览;只有审美欲望,却不知如何完整地欣赏,就好象面对一部精彩的影片,只杂乱无章地看了几个片断,当然不能满足审美需要。目前,对于象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这样较大型的风景园林,其游客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去游览,就象去看一部新影片,需要从头至尾仔细观看才能知道是否精彩。在这种情况下,风景提示就来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不同于对风景园林情况已较熟悉的游人, 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景点去欣赏,而不会影响他们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景观资源在整个风景园林序列中的地位和价值。

  近年来,在风景园林设计及建设中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份追求景观的新、奇,许多地方曾一哄而上各种微缩景观、西游记宫、蜡像馆等。事实证明,这些为获得暂时经济效益而不顾实际,粗制滥造的兴奋点设计是不能长久的,结果不能使游人产生积极的美感,反而为社会带来了许多不良的负面效应。另一种倾向是过分追求所谓开放式的 “时代要求”,不惜破坏原有的风景资源,对极富开发价值的兴奋点设计视而不见,一味地营造大草坪和低矮植物配置。诚然,向西方学习设计富有时代气息的园林环境是对我国风景园林的有益补充和积极发展,但不能僵化成为一种千篇一律的模式。笔者见到有些地方为了营造这种“大环境”, 不惜破坏历史遗迹,或者把本来别具特色的龙墙、亭台拆掉,这种重复建设的效果未必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丧失了个性就等于生命的终结。东方园林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依靠的是东方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不是某一种或两种具体的模式。

5.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一般的形式美法则色彩配比、地形及植物处理等手法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园林环境对风景园林设计人员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这些传统的设计手法营造的风景园林其风景信息非常明确,容易被游人认可。但这种设计仅仅能满足公众美感的 前两个层次,所获得的审美享受是有限的。而对于兴奋点设计,尤其是暗点设计,目前之所以缺乏认识,一是由于这种设计比较难于被公众认知;二是由于设计人员本身不明确 它在风景园林设计以及公众美感层次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一种适应当前公众审美水平、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风景园林景观资源价值开发度(K)的设计理论,兴奋点设计应从过去模糊的、纷杂的设计理论及技法中提炼出来,成为一种明确的设计思路和手段。它有助于公众对风景 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随着公众审美潜意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又会对兴奋点设计从更高层次上加以理解和把握,获得更大的审美享受,这两者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这有利于形成“公众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现代园林良性运行机制。

篇4:家园景观配套设计任务书

  家园景观配套设计任务书

一、总体设计要求

  1、整体景观规划的系统性与分期开发的阶段性结合,利于景观的分期建设与开发的分期建设一致,服务于营销卖场环境的制造,达到景观先行的效果。

  2、强调景观的立体层次感和视觉均享性,配套设施的景观化,景观配套要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景观可参与性、实用性,体现以人为本。

  3、景观配套设计的色调亲爽柔和,人的感官效果达到舒适、雅致。

  4、景观配套设计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动静结合,外部形式做到精致,注意细部考虑。

  5、利用地块已有的外部自然环境(竹排溪),维系和提高地块的环境生态质量,将外部景观融入小区的整体园林景观。

  6、景观配套设计有利于小区安防系统布置的需要。

  7、整体把握环境景观,景观具有可持续性,注意景观对低耗、节能、高效的要求。

  8、通过各组团景观的设计形成小区整体景观环境的立意主题。

  整体景观配套设计应以“健康休闲”主题文化协调环境、建筑、人文的三方面的关系,

  (1)形成自然环境与人居活动融合协调、居住环境园林化的自然环境。

  (2)具有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相和谐的建筑环境。

  (3)营造出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家庭亲情、邻里友情、社区情感共存共融、具有温馨融洽社区氛围的人文环境。

二、整体组团分区建议

  根据规划方案的分区设计构思,将景观的组团整体分布为六大景观区。

  1、总人行入口景观区

  2、临街商业景观区

  3、中心广场及内街景观区

  4、东部景观区

  5、西部景观区

  6、北侧溪景区

三、绿化园艺设计要求:

  整体绿化设计须强调植被与建筑环境的配合,把“彩”和“果”的意境融汇于园林环境的功能上,植物的种类选择增加果木类型,花卉注意四季开放的结合,要利用底层架空所营造的空间感,多种植物花卉的错落布置,利用户型设计所造出的空中花园,将绿色抹于空中,整体丰富绿化系统的层次、空间、时间概念,通过果木、山石、鲜花、水景等绿化景观要素共同塑造出“夏有凉、冬有绿、四季有花”的立体绿化效果。

  在各栋的空间内通过各组团的绿化自然生成半私密性的空间,增加居民对私有空间的领域感。

四、户外硬质景观的设计要求

  1、雕塑小品:

  雕塑小品须结合绿化设计景观布置,并阐述该景点的主题立意,融合细腻的艺术情感表现,体现小区温馨主题的延伸。寓情于景,达到小区温馨情感文化通过人与景的交流而体现。(可根据夫妻、兄弟姐妹、情侣、孩童、老人等人物类型,组合设计成不同生活情景的小品、雕塑)

  2、路面

  路面设计形式富有变化,路面利用绿化辅助达到软硬结合及功能与景观的结合(如停车),硬地路面设计在建造中可加入与小区形象标志。

  3、信息设施:

  导视系统、书报栏等作为小区的服务设施达到地点布置的合理性及服务方便。

  4、户外活动配套布置要求

  体现休闲与运动的活动内容,注意老年人养生保健、中青年运动放松、儿童玩乐的户外活动景观环境布置与设计(运动设施为英派施器材系列),利用好架空层的空间,布置运动设施(如乒乓球桌、台球桌)、休闲设施(如棋牌桌等),作为居民休闲活动场所。注意活动配套设施、场地与绿化环境、景观相融合。5、小区市政公建配套

  如管道井、排污井、垃圾箱(站)、建筑附属设施(围墙、护栏)等应服从与整体的景观风格,达到配套的景观化设计原则。

五、户外软体景观设计

  1、灯光设计

  注重小区内外景观夜景氛围的效果制造,服务于小区社区活动的要求。

  2、背景音乐

  在部分主题景观区、景点进一步调节人的心情作用,同时兼具小区广播功能。

六、营销景观设计

  将营销中心的外部环境,包括营销中心的立面外观设计,作为小区整体景观设计布置内容来整体考虑,与整体景观风格或小区风格相一致。

七、组团内部景观设计要求

  1、入口景观设计有融合公司或小区形象标志的景观建筑形式,可作为建立企业文化活动的场地,入口景观整体设计要成为项目所临的长湖路以至所处城市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景观,达到具有标志性和欣赏性的艺术效果。同时考虑将未来的市政公汽车站结合设计(类型如四季花城)。

  2、临街景观设计与商业铺面外观形象结合,提高铺面的商业形象和临街环境的观赏性,同时满足消费者的休憩要求,提高人群的驻留时间。

  3、沿溪景观区:考虑外部自然景观的利用,适度阻隔、整体相融,景观区具有休闲健身功能。

  4、中心广场内街景观区:在集中展现小区生活风情及品位文化的同时,要结合小区会所的外部景观环境要求,及未来社区活动的要求。

八、景观主题概念最终生成:

  1、绚丽多彩:果木与鲜花的多种色彩的绿化布置。

  2、休闲运动:体现在配套设施使人随时随地的运动,达到心情放松,心理获得自我调节上。

  3、环保健康:通过绿化、水景、以及环保、运动器材在小区景观中的布置,营造小区具有负离子空气的环保环境。

  4、温馨情感: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的,对细部的把握,小品雕塑及灯光音乐与人的交流。

篇5:园林花架设计

  园林花架设计

  一提起花架,很容易联想到宅前屋后的豆棚瓜架;先是生产,而后植花。

  现在的花架,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供人歇足休息、欣赏风景;一方面创造攀援植物生长的条件。因此可以说花架是最接近于自然的园林小品了。一组花钵,一座攀援棚架,一片供植物攀附的花格墙,一个用花架板作出挑的口,甚至是沿高层建筑的屋顶花园,餐厅、舞池的葡萄天棚,往往物简而意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创造室内室外,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浑然一体的效果。

设计花架,要注意几点:

  花架在绿荫掩映下要好看,好用,在落叶之后也要好看,好用因此要把花架作为一件艺术品,而不单作构筑物来设计,应注意比例尺寸、选材和必要的装修。

  花架体型不宜太大。太大了不易做得轻巧,太高了不易荫蔽而显空旷,尽量接近自然。

  花架的四周,一般都较为通透开畅,除了作支承的墙、柱,没有围墙门窗。花架的上下(铺地和檐口)两个平面,也并不一定要对称和相似,可以自由伸缩交叉,相互引伸,使花架置身于园林之内,融汇于自然之中,不受阻隔。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根据攀援植物的特点、环境来构思花架的形体;根据攀援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来设计花架的构造、材料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花架配置一种攀援植物,配置2-3种相互补充的也可以见到。各种攀援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长要求不尽相同,设计花架前要有所了解。

  例如:紫藤花架 紫藤枝粗叶茂,老态龙钟,尤宜观赏。北京恭王府中有二三百年前藤萝架;

  圆明园图"慈云普护"一节中有"一径界重湖间,藤花垂架",设计紫藤花架,要采用能负荷、永久性材料,显古朴、简练的造型。

  葡萄架

  葡萄浆果有许多耐人深思的寓言、童话,似可作为构思参考。种植葡萄,要求有充分的通风、光照条件,还要翻藤修剪,因此要考虑合理的种植间距。

  猕猴桃棚架

  猕猴桃属有30余种为野生藤本果树,广泛生长于长江流域以南林中、灌丛、路边,枝叶左旋攀援而上。设计此棚架之花架板,最好是双向的,或者在单向花架板上再放临时"石竹",以适应猕猴桃只旋而无吸盘的特点。整体造型,纤细现代不如粗犷乡土为宜。

  对于茎干草质的攀援植物,如葫芦、茑萝、牵牛等,往往要借助于牵绳而上,因此,种植池要近;在花架柱梁板之间也要有支撑、固定,方可爬满全棚。

几种常见花架类型

  双柱花架

  好似以攀援植物作顶的休憩廊。值得注意的是供植物攀援的花架板,其平面排列可等距(一般每50厘米左右),也可不等距,板间嵌入花架砧,取得光影和虚实变化;其立面也不一定是直线的,可曲线、折线,甚至由顶面延伸至两侧地面,如"滚地龙"一般。

  单柱花架

  当花架宽度缩小,两柱接近而成一柱时,花架板变成中部支承两端外悬。为了整体的稳定和美观,单柱花架在平面上宜做成曲线、折线型。

  各种供攀援用的花墙、花瓶、花钵、花柱。

几种常用的建材

  在我国十七世纪未《工段营造录》中有记载:"架以见方计工。料用杉槁、杨柳木条、薰竹竿、黄竹竿、荆笆、籀竹片、花竹片。"现已不易见到,但为追求某种意境、造型,可用钢管绑扎外粉或混凝土仿做上述自然材料。近也流行经处理木材做材料,以求真实、亲切。

  混凝土材料,是最常见的材料。基础、柱、梁皆可按设计要求,唯花架板量多因距近,且受木构断面影响,宜用光模、高标号混凝土一次捣制成型,以求轻巧挺薄。

  金属材料,常用于独立的花柱、花瓶等。造型活泼、通透、多变、现代、美观,惟需经常养护油漆,且阳光直晒下温度较高。

  玻璃钢、CRC等,常用于花钵、花盆。

人性化设计

精选文章

相关阅读


标侠代做标书
顶 ↑ 底 ↓

标书制作代写咨询> 18511224566 (同微信)[点击.咨询]